当前位置:7080教育网>MBA资讯>EMBA

交大安泰EMBA首届校友、季风书园总经理于淼:戈壁行走汇聚的精英公益者《新闻晚报》 文  /7080教育网2013-11-12 01:26:05

2013年11月9日,《新闻晚报》上海思想版块追梦人系列特别采访了交大安泰EMBA首届校友、季风书园总经理于淼。从交大安泰EMBA学员到“好校长”成长计划等公益活动的组织人,再到新季风的掌门人,于淼的身份在十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多次转换。然而无论身份如何转变,于淼那颗公益的心从戈壁开始起步便再难止步。谈及公益,于淼认为,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其实都有一种公益的情怀,一旦有机会,就会将这种情怀通过合适的通道释放出来,“人生路上会有各种不同的诱惑,外在的财富解决不了你内心的挣扎。”于淼在公益的路上认真而执着地走着。

全文如下:
季风书园的接盘人、农村中小学“好校长”成长计划和支教“志愿者支持计划”负责人……70后的于淼有很多公益身份,但是在过去的报道中,很少谈到他自身的创业经历。作为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站创业者,为什么会在人生的巅峰阶段选择向一名公益人士转型,于淼的答案来自挑战极限的体验,来自对生活和后代的思考。

季风书园静悄悄地开
在地铁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内,季风书园静静地开着。这里的人流远远少于过去季风书园曾入驻的地铁1号线陕西南路站和2号线静安寺站,书店里的客人也比原来少了很多。在书店的一角,有一处咖啡吧。清瘦的于淼穿着蓝色衬衫、戴着眼镜就像一名大学图书管理员。 70后的他就是季风书园现在的当家人。

季风书园在上海有十几年的积累,致力于在一个比较务实的社会中保留一片书香,当年的季风书园设在都市最繁华、人流最密集所在,书店的静与人潮的动形成鲜明反差,也因此成为沪上一景。季风书园更是以择书的品味和店内优雅环境吸引了众多海上文艺青年在此流连。然而实体书店的没落和店铺租金上涨,迫使季风书园陆续关张了多处分店,并最终退出陕西南路站。书店的经营遭遇难以为继的困境。而这时,被书友们称为“接盘侠”的于淼站到了关心季风未来的人们面前。

从今年3月接手季风以来,于淼一直忙于书店搬迁和恢复经营的事项,按他的说法,目前书店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也实现了最基本的目标,也就是使经营走上正轨。当然也有一些调整,跟过去的季风比,于淼说:“老季风也有一些讲座,但现在我们的活动丰富很多,包括讲座、读书会、签售等等。”“讲座能够激活人的思想,这跟读书有相似处也有不同处。”于淼认为书店不仅仅是一个卖书的地方,还应该是一个思想的园地,一个分享和交流思想的场所。实际上,在采访前,于淼刚刚组织完一场读书会。他坦承,读书会这些活动本身并没有收入,但是能够“营造出文化氛围,提升实体书店的顾客体验。 ”另一方面,作者的读书会和签售会也能够使书店和作者接触到读者的“第一反应”。在国外书店这是很常见的活动,现在季风书园里就有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专门常年用于讲座等安排。于淼说,现在书店每月有两次固定的读书会,还有一些不定期的。除了图书相关的内容,还有大量公益讲座和活动,都是免费提供场地,基本上每周就有2、3次。

搬迁过来不过半年多,季风书园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已经开始降低。于淼说,虽然这里的租金下降了,但销售也在下降。所以季风书园还要想办法提高经营收入。一个是使店内书籍更成体系,来吸引主流读者。二是开展多种经营,比如设置咖啡吧和以后举办收费的活动。另外于淼有一个文化阅读计划,就是向企业和社区推出送书上门的服务,根据企业和特定人群需求定制阅读套餐。把卖书变成卖服务,也许这就是以后的季风。

于淼说,我相信物极必反。书店的衰退到谷底,一定会有逆向的发展。

从企业家到公益者的转型
接手季风书园,是一个明摆着要亏的事情。于淼靠什么来承担经济压力?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某知名电子商务网站的老板,这家网站以销售进口食品和日用品为主。 1996年于淼创办了一家进口个人护理用品代理公司,面向中高端消费群体在全国销售。当时主要是在百货商场和大超市内设柜。由于后来感觉“进场费”压迫太厉害,于淼在2006年创办了B2C的电子商务网站,试水网络销售。可以说于淼的创业之路十分顺利,抢到了自己在中国网络购物迅猛发展中的第一桶金。

辛勤创业十年后,于淼的人生出现了新转折。2006年,在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就读EMBA时,于淼参加了第一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在风沙中,每天要走三四十公里,这种情况下队伍会拉得很远,往往就是一个人走七八个小时。在冷清的环境里,戈壁苍茫中就感觉到了个人的渺小,与自己的内心走得更近。 ”于淼从此每年都会去参加走戈壁的活动。在2008年5月发生汶川地震后,于淼和队友们就在戈壁比赛中休息时,聊起了灾难中人的意识和能力决定了生存机会,大家平时的侥幸心理被打破了,深感人生只要有一次碰到这种灾难就是无法挽回。于淼说,“戈友”们立志做有专业能力的救援者。于是组织了一个救援队,专门请中国国家地震救援队队员来培训。当年6月他们就作为志愿者进入汶川灾区运送物资。玉树地震时,他们这支救援队第一时间出发,飞到西宁,又连夜开了十几个小时的山路,成为最早到达现场的民间救援队之一。

2010年在第五次参加“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时,于淼和“戈友”们创办了志愿支教队。说起这件事,他觉得虽然有一点巧合,但有着必然的因果。就在那次比赛前,于淼为了给公司寻找一个对口帮扶的希望小学,和同事们到贵州黔东南实地考察。由于当地撤点并校,许多学校的分布距离很远,山区道路十分崎岖,开车也只能一路缓行,有的孩子上下学要走4个多小时山路。于淼在戈壁行走时,跟“玄奘之路”创始人曲向东、程雯以及其他队友们聊起来,得到积极的响应,并很快拉起了一批支持者来做这个支教项目。就这样,每一次走戈壁总会给于淼带来更多思考,也带来更多公益的想法和行动,并最终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做一个专业的志愿者
参加商学院EMBA戈壁行走的多数是企业家和事业有成者,于淼说,精英的参与很重要,宣讲、捐钱、捐物都需要精英们的支持,因为他们有影响力、传播力,当人们在物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得到行动和财务的自由,自然而然地内心就会产生这种“做一点更有意义的事情”的动力,只要有人去发动一下,就会水到渠成。当然,的确有的企业家做公益带有秀的成分,但是更多的人本身就有这种公益情怀,一旦有机会,比如汶川地震后,大家就会通过捐款捐物等各种形式释放出来,平时往往被压抑在内心。

于淼把这种现象称为回归,他说“回归文明和秩序。文明是跨种族跨国家的。公民意识的觉醒就包括这种对慈善公益的追求,这不是西方文明特有的。每个人都有做公益的想法,只是取决于是不是认真想做。”就像灾难需要专业的救援队,中国的公益事业需要专业的志愿者。于淼非常强调专业两字。 “很多人的公益心,如果没有专业的组织,那么就变成打个酱油什么的。所以首先发起人的认真态度就可以影响身边人,把公益当做事业来做。”

戈壁滩上成立的志愿者支教队,从一开始就向专业的方向靠拢。于淼和队友们成立了秘书处,请专职人员来负责日常事务。“他们是用全身心去投入这个事业,很了不起。”于淼评价说,“正是因为有专职公益人士,志愿者们网络连接才更加紧密。有一个坚实的核心,公益项目才有可持续滚动起来的基础。”

于淼说,刚开始做支教时,资金是最头痛的,但是当资金不成为问题,教育部门的态度就变得比较关键。一开始他们会跟着校长到教育部门去反映问题,但是基层部门的态度“很审慎”。后来于淼他们学会了走另一条路,不是从下而上,而是从上而下。通过人大召开座谈会,请教育部门领导来参加。于淼说:“他们也会发现支教者是做了拾遗补缺的工作,而不是给他们添麻烦或者拆台。”通过请教育局的领导带队参加 “好校长成长计划”,以及支教者的公开课和教研活动,逐步得到他们的认可。

公益事业需要社会关注
于淼和朋友们的支教基金会挂靠在民政部门下,现在已经基本形成“好校长成长计划”和“志愿者支持”两个项目并行的稳定格局。其中“好校长”项目是资助农村山区中小学校长参加支教队精心策划组织的培训,每年一期,到现在办了三期已培训了130多名校长。这些校长要像于淼他们一样,走上百公里的戈壁。然后还有“校长课堂”提升教育理念、领导力、管理能力等。于淼解释说,在培训内容设计上,主要是考虑到校长是困难地区学校的负责人,培训一个好校长,就能带领一批好教师,做好一个学校的工作。所以培训的重点是让他们把教育不只是当作职业,更要当作事业,培养积极面对工作的心态,和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担当重任的能力。可喜的是,这个项目的成果很快就有所显示,通过后期回访,许多校长都感觉培训内容扎实,收获非常大,并称赞说是参加过的最有质量的培训,不少人成为当地教育部门提拔的对象。除校长外,支教队还会组织学校的骨干教师参加“好教师培训计划”,最大程度上实现 “上下同欲者胜”。

在另一个志愿者支教项目上,于淼团队也是实行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报名参加的志愿者,都要实行选拔和统一的培训,并结合走访跟踪支教实绩。在支教课程上使用统一教材、进度有序,特别侧重于音乐、美术、自然、阅读等素质课程,为孩子们提供周到的教育支持。为了保护孩子的心理感受,项目严格限制支教老师私下给孩子发放物质奖励,要求志愿者做到生活俭朴、自己做饭洗衣,不吃请,对孩子一视同仁。确保支教不是体验生活,而是心与心的相互影响。于淼说,相对闭塞地区的孩子接触外界信息后,正面和负面作用都会产生,但是在专业的支教工作中,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从支教志愿者身上感受到正面信息和爱的教育。

于淼把这个过程形容为一次点燃持续加温,通过后续的带课下乡、城乡学校互访等,一次次地和学校师生们互动。对于学校另外提出的一些求助项目,支教队会统一研究后提供解决方案,但是必须在项目目标的范围内。只有坚持这样的原则,项目的纯粹性和可持续性才能得到保证。

“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事业。 ”于淼指出,“对教育这一块的关注特别重要,教育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最强动力。乡村的孩子迫切需要这种关注。他们面临着严重的教育不平等,政府的关怀又不能全到点子上。虽然志愿者的力量很微弱,只能改变很小的地方,但是在现状下,与其指责和等待,不如身体力行,做一定比不做好。”

对于未来的支教事业,于淼认为自己走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民间公益的空间非常之大,需要一步步有计划,有章法地展开。参与的人会越来越多,影响力会越来越大,资源会越来越丰富,工作也会越来越有效率。


阅读上一篇: 华东理工大学正式启动能源与化工方向EMBA项目

阅读下一篇: 北航经济管理学院老师走访中航工业惠阳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14. 7080教育网(www.7080edu.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沪ICP备11033750号